在好莱坞影星尼可基德曼主演的《翻译风波》中,展示了一群特殊翻译人的工作场景:上百名不同语种的同声传译员坐在一个个的玻璃隔间里,透过面前的玻璃窗观察着发言人的表情、肢体语言和周围环境,一边全神贯注地听着发言,一边几乎完全同步地译出每一句话。所有与会者只要戴上耳机,就可以同步地听懂发言人的谈话,无论他说的是什么语言。
这群特殊的翻译人在做的就是被称为“极限口译”的同声传译。同声传译以工作难度极高、压力极大、报酬丰厚而著称。同声传译员的收入按小时计算,日薪可达到8000元~12000元,可谓日进斗金。-现状
同声传译员是稀缺人才
说起“同声传译”,很多人以为外语好就可以,但是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何文丽老师纠正了这一观点:“其实很多外语非常出色的人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 ”合肥市外办的王主任告诉记者,同声传译人才属于全球性稀缺人才,全球专业的同声传译人员总共也就几千人,我国优秀的专业同声传译人只有几十个,而合肥能做同传的只有三五个人,同声传译员是站在金字塔塔尖上的一群人。
为什么同传的人数如此之少?因为这一行的门槛太高。何文丽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同声传译员,她告诉记者,除了出色地掌握两种语言外,合格的同声传译员必须反应敏捷、口齿清晰、善于集中注意力,而且具有出色的瞬间记忆力、逻辑分析能力、概括和表达能力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如果你要做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同传,那么你的英语最好熟练到几乎和母语一样的地步,大脑同时具备中英文两套思维模式。如果你不能像熟悉自己的手指一样熟悉外语单词,那么在同声传译中你根本反应不过来。”除了语言功底,同声传译员还要有丰富的知识背景。
据悉目前国内的同声传译主要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自由职业者,二是国家部委的翻译,三是大企事业单位的翻译和高校教口译的老师兼职。目前合肥还没有专业的同声传译员,同声传译员几乎都是高校老师兼职的。
-经历
为一场会议准备两个月
何文丽老师已经出色地完成过数十场各类会议同声传译。这个温文尔雅又聪明能干的英语老师二十年前就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但在9年前才开始因为奥运会与同声传译结缘。 2000年,何文丽在悉尼大学读翻译专业时,为悉尼奥运会做过翻译志愿者。在半年多的奥运会筹备期间,她和队友们几乎每天不是在做同声传译就是在为同声传译做准备。这一经历为她日后从事同声传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做好会议同传,我和队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大会工作人员将每个与会者以前的发言资料的录音拿给我们,我们就对着一大堆音频资料反复听,直到熟悉了每个发言人的演讲风格和主要观点。这样在正式做同传时,翻译的效率和准确率才能有保障。为了一场几个小时的会议,我们准备了两个多月。做同声传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点偷懒不得。 ”
-过程
工作前,不能吃饱饭
由于同传需要在瞬间完成倾听、翻译、说出的过程,而人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所以同传的劳动强度非常大,一般同传都是两人一组,每十五分钟左右替换一次。如果一场会议几个小时,结束后会觉得非常疲惫。所以做同传前必须休息好,保证头脑清醒体力充沛,饭都不能吃饱,否则血液都跑到肠胃里去了,会影响思维反应速度。
何老师说:“此外,闪电般的反应速度和优秀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发言人的有一句话你没翻译出来或者翻译得不好,要迅速调整心态立即翻下一句,否则心里一慌下一句就错过了,再一慌下下句又错过了……等你反应过来人家话都讲完了,你还翻译什么呢?所以同声传译员要有临危不乱的气度,即使遇到意外情况也能迅速冷静下来,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
不断捕捉,然后忘记
第一次坐进同传室,何老师颇有些忐忑不安。但是从说出第一个音节开始,所有不相干的情绪和想法就全部清空了,脑子里不断迸出的只有一串又一串的中英文词句。 “同声传译是一种瞬间的思维方式,我们听到一句话必须立刻捕捉到其主要信息,马上把它用语言抛出去;然后清空大脑、立即忘掉;再记下一句,开展下一轮传译……整个同传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不断捕捉、传递、忘记的过程,这个转换必须非常快,否则脑子就会因为塞满了各种信息而‘爆炸’。 ”何文丽说:“但是如果你足够熟练,对方刚一张嘴你就会知道他要说什么,闪电一样的思维撞击和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转换,那种感觉就像在专业赛道上飙车一样酣畅淋漓。 ”(王俊)